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邀請您,一同尋找,看得見的城市。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城市好風光 A Live City Model - 公共藝術計畫
寶藏巖發展的歷史沿革寶藏巖寺建於清乾隆年間,於觀音山麓興築,供民眾祭拜及防禦之用。同時在觀音山上設有鼓亭,派人瞭望以隨時示警。寶藏巖寺因享水路要衝之利,逐漸成為台北南部、中永和地區的信仰中心,當時的廟產涵蓋今水源地、三軍總醫院一帶,可見其香火之盛。香火奉祀使得觀音山南麓因隨廟修行、參拜攬勝的人跡漸至,是為寶藏巖聚落發展的歷史開端。
寶藏巖歷史聚落,發展肇始於日據末期,因坐落小觀音山與新店溪為台北市自來水建設之水路要地,即已劃設成保護區,並設置軍隊警戒,初期僅有六戶閩南籍家庭因寶藏巖寺之宗教信仰簇群定居;光復後,至民國五、六○年代逐漸因水源功能移轉上游、興建福和橋、撤離營區等措施而取消管制,再經七○年代急速蓬勃的現代化經濟變遷,退伍榮民及其配偶、城鄉移民等弱勢族群陸續遷入,透過長期自力造屋,聚落規模大幅擴張,這段期間約有百來間的違建房舍被搭建,住戶間亦形塑出成熟綿密的生活網絡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可說是在城市正式部門外,盎然寫出另一頁真實、獨特、邊緣的庶民生活歷史。
創作者 潘羽祐
「寶藏巖共生聚落」是一個由不同世代、不同文化、不同族群有機“拼湊”與“組裝”而成的隱世之地,而整建後的寶藏巖將重新納入城市版塊,賦予文化機能,迎接創意人口與國際背包客的進駐,因此以城市的元件模型作為本案發展的主題。
汀州路230巷沿著福和橋橋墩的道路是都市連結進河岸親水步道的重要廊道,沿途我們可以觀察到都市行銷裡所有重要的元素:都會、人群、消費、交通、動植物、建築、水岸。「城市好風光,a Live City Model」就是要利用這350公尺的牆面呈現都市多元的構成元件,以手繪的溫暖線條回應這一路的LIVE(即時/ 活力)風景,引導群眾閱讀與思考一個城市模組的理想構成。
「城市好風光」因此是一個模型套組,沿著壁面繪製一片片的城市組件,組件的內容根據對寶藏巖及周遭環境的調查與資料蒐集所構成。作品完成後,將發送這個模型組的組裝說明書,作為與民眾互動的另一環,觸動他們對都市構成的重新想像。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20100625 羅斯福路汀洲路區域問卷訪談

訪談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不少人對於未來的規劃充滿期待,也有人表示公館整體規畫尚未完善,應該先把重點放在環境規劃再來談藝術。因此,我很期待未來藝術村所能帶給公館的新面貌,是讓人有正向力量,對於整個地區的發展是有助益的!
非常歡迎大家在暑假期間經過寶藏巖時,能夠稍微停下腳步,除了品味這個特別的城市角落,也能給予創作的藝術家一些正面的鼓勵囉 :D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20100621 公館新生南路區域問卷訪談

執行問卷時要考慮很多面向,尤其當對象為店家。有些被拒絕的原因是因為受訪者並非老闆,在工作時間沒有辦法協助進行問卷調查(店內裝設了攝影機!)。這是我第一次實際執行問卷訪談,深深感受到路上發問卷的人相當辛苦,要受到他人的冷眼對待。因此,暗自決定這一段期間內遇到發問卷的人,也盡量協助他們。
在整理問卷的同時,發現大家對於公館的大印象為夜市美食,以及咖啡廳。就我自己來說,我最喜愛公館的地區也是新生南路的小巷弄,其中暗藏了許多別具特色的咖啡廳及餐館。另外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台大學生騎腳踏車雙載從校園裡竄出的景象吧。我想,大家對於公館都有一定的期待,期待變得更好,規劃得更完整。我們也期望未來的整合,能讓公館變成更具有藝術人文氣息的城市一隅。
20100614 寶藏巖場勘
經過好幾個月的整修,寶藏巖未來的面貌逐漸有了雛形,不過對於九月底即將開放的空間,似乎還需要加緊腳步處理。今天認識了藝術村的工作人員,以及巡視了整個寶藏巖內部環境,工作空間即將規劃完成,對於未來的駐村工作充滿了期待:D 寶藏巖的地理位置相當好,站在露臺可以俯瞰整個溪邊景色,沿岸還有腳踏車步道,是個非常親近自然的區域。希望寶藏巖藝術村正式開放後,能夠讓更多人來這裡走走!
---Kris Cheng---